南通拼团购房169群(193)
  • 浅浅: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
  • 雪花飘飘:好的呢。
  • 零: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
  • 英雄:我去看过,很齐全。
  • 牛转乾坤: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
  • 日记本:这个楼盘性价比高。
  • 回忆: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
  • 大头: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
  • 吃了么: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
  • 蓝天: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
54人申请入群

致刚需,蒙眼选房才是你该做的!

发布时间: 2019-06-14 14:44:10

来源: 网络

分类: 行业动态


前两天的湖北恩施因一份“稳房价”的红头文件赚足了眼球。

一直以来在“稳”房价这件事上,各地都做得不显山不露水,而此次的恩施却刚好相反,不仅弄得人尽皆知,还招来了一片骂声。

除了恩施遭骂之外,某大V提出“未来劝人买房仍是积德行善”一言,也没有逃过被群起而攻之的命运。

其实于情是很理解大家对高房价的仇视,毕竟无数人被高房价折磨得苦不堪言。

但于理来看,小编还是觉得劝人买房仍旧是积德行善的,当然前提是劝一套房都没有的刚需。



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刚需而言,一个既没有底牌,又没有上牌桌的人,就不应该考虑自己会不会成为接盘侠,因为自己连接盘的资本都没有。

近两年随着局势变化,我们更习惯用“人均房产1.2套”“库存够全国消化一年”等数据来安慰自己。

但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实就是,上述的“人均”和“库存”中没有一套房子是属于自己的。

所以,对于一套房产都没有的刚需,就不要跟着别人瞎起哄,迷信所谓的大局,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选合适的,蒙上看网上大局的眼,能上车就上车,才是真理。



在15年之前买房,越早的时间对应的是越低的价格,可以说时间=金钱也不为过。

就算错过了15年以前的机会,如今买房,不为接盘其实可以不用思考那么多,只为给自己一个安稳的住所也并无坏处。

毕竟在所谓的“不当开发商的接盘侠”、“坐等楼市崩盘”这些言论里,你手里的百八十万对市场而言涟漪都不会起。

记得,小编发过一篇文章,大意是看好一个楼盘,没有说过买的话,但下面评论的都是炒房、举报了、垃圾等言论。其实很多人连看都没看,就人云亦云。

这种情况就让人很心累了,毕竟劝人直面现实,总是比与人一起无用的吐槽逃避困难要艰难许多。



关于通胀

劝人不买房的文章一直以来就没断过:



这篇文章发于2007年,文中恢弘的叙述和引经据典的论证无不处处透着权威。

可现在再看12年前的这篇文章,是否会觉得讽刺。

大环境不好,我们总以为目前就处于房价崩盘的前夜,但事实上,小编想说的是每逢房价稳定、低潮期,总是各种悲观情绪蔓延的时候,08年也好,12年也好,均是如此。

无论我们从人口、城市化进程、库存、人均住房面积等等数据均能找到楼市不行的“铁证”,但大家往往忽略了通胀。

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想想那些“老大爷二十年前存了4000元,经过几十年的光影,历经波折终于连本带利取出6000多元”之类的新闻,我们笑过之后难免觉得后背冒冷汗。

大部分人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收益,是很难跑过通胀的,特别是对于没有房的刚需而言,一不小心,多年积攒的首付就化为泡沫。

就算房产不可能再直线飞奔,但对于刚需而言,光是跑过通胀就需要用尽全部的力气。

所以说劝刚需买房依旧是积德行善,无所谓货币和宏观甚至微观,除非你能相信自己的挣钱速度和财富积累能轻轻松松跑过通胀且绰绰有余。



买买买依旧正确?

想不明白的还在纠结买不买房,想明白的且明显能感受到通胀切肤之痛的人们,早已扭转了对钱的看法。

大家再也不相信手里的现金,开始炒股,开始炒房,开始炒金炒银炒邮币炒兰花炒普洱炒茅台炒藏獒炒大蒜……炒一切可以炒的产品。

到最后,连不能炒的也要整个概念出来疯狂的炒,管它靠谱不靠谱,不管啥好像都比钱更靠谱,这也导致这些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急剧下降:



人们相信其他资产,唯独不相信手里的现金,正是由于房产相对抗风险、抗通胀,造成了大量金钱流入楼市。

有资本的人不仅在国内买买买,这些年也并未停止征战全球的步伐,据数据显示,我国海外房产投资占比一路水涨船高。



但高热过后,这种现状很难持续。

近几年整体的楼市风向都有所变化,国内炒房者退出或套牢,国外炒房者折戟,这也给无数准备投资楼市的小散户敲响了警钟。



真正需要收手的人

狡猾的市场不断地教育我们,让我们形成钱越来越不值钱的认知习惯,这就好比放诱饵捕猎动物一样,我们深知通胀的恐怖,也看到了最开始置业炒房客尝到的甜头。

然后有无数人借此做局让我们挤破脑袋争先恐后往坑里跳,随着职业炒房客越来越谨慎,自以为掌握房产周期,并攒了点小钱的散户开始入场。

这些“炒房客”并非大家所痛恨的阶级对立的炒房客,而是一些从刚需走过来的自住+投资类型的散户。

所以小编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说一说,毕竟如今的市场对这些身家本就不丰厚的小散户并不友好,一不小心将很痛苦。

首先,如今的楼市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已经不适合投资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越来越注重金融风险,对楼市更是警惕。

目前我国的大环境无论是购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亦或者是城镇化棚改等等因素来看都算不上乐观,如今市场的种种信息都在让现实楼市里的金融水分逐步被抽离。

而“微妙的稳房价”其实早已在各地以更柔和的方式进行了很久。

这也使得很多拥有相对劣质房产者的房产财富被稀释。

房价涨幅太多,承载太多财富后,其价格下跌的“水磨功夫”也让原有的回报率不断缩减,无论是房租回报率,还是涨价收益都不乐观。



目前我国租金收益率最高的城市依然未到4%,与很多5%以上的国家差距依然很大。

而与此同时大家都在作为标杆的一线城市依旧在消化曾经的涨幅。

所以对于加大杠杆的投资者需要格外小心,特别对于加超大杠杆的炒房的小散户到了收手的时候了。

毕竟劝刚需买房不等于劝所有人都买房。

未来也将会是刚需买房不会亏,而散户大部分挣不了钱的怪异局面。

以前盲目的买买买,那是赶上时代红利撞大运,现在盲目的投资楼市无疑是争先恐后当韭菜。



二手房数据显示

多个城市的小阳春行情在调控下又结束了!

再次证明现在的反弹行情在调控不放松的大背景下,都只是昙花一现,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说说,在现在的调控政策下,刚需应该怎么买房。

其实只要调控不放松,主要是指限购限贷不放开,那每个城市的购买力就都是有限的。

特别是像厦门这种城市,非常依赖于厦门以外的闽南地区人口来买房,更是如此。

厦门5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只有5182套,住宅只有4347套,比4月份的6112套下降了15%左右。

需求集中释放一波后,成交量又下来了,因为限购没放开嘛,靠本地的购买力就那么多,厦门春节之后行情回暖,价格上升,很多人担心房价还要涨,于是赶快入市买,结果房价反弹10-15%左右后,价格涨上来,很多人买不起,成交量又下去了。

一旦成交量下滑,大家又会开始观望,于是笋盘又会再次出现,价格又会下降,现在厦门又有回落的趋势了。

调控的市场行情就是这样反反复复震荡。

深圳作为风向标,从2016年开始调控起,早就走出了这样的走势。所以我平常写深圳时,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下,因为深圳真的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限购不放开,就没有外来需求支援,行情走不了太长,反弹一波后又会重归平静,而限贷不放开,就放大不了杠杆,撬动不了资金,所以我一直说房价取决于政策走向就是这个道理。



二手房成交一般更真实反应市场走势。

5月份北京二手房市场真实成交量相比3月份高峰期下调了30%,相比4月份下调了10%。

上海5月二手住宅预计成交量在2.3万套左右,环比下降10%以上。

广州今年成交量相比去年下滑非常明显,因为广州在一线城市中上涨最晚,所以行情调整的最晚,但我一直都说,任何一个城市的调整都不会缺席,只是早晚的事而已。

广州二手房5月份成交量同比下滑54%,根据广州链家监控,5月1-30日,广州全市二手住宅网签量约为9762套,比4月同期减少1.2%。



有的人反驳我说,任何一个城市早晚要调整的结论好像不成立,因为苏州就很坚挺,而且只涨不跌。

我不相信苏州能一直涨下去,只要调控不放松,任何一个城市的购买力都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苏州的经济增长很好吗?在全国独树一帜吗?苏州人的收入增长很快吗?苏州园区的土地开发完了吗?要知道深圳关内的新盘也没几个,富人和中产被收割几轮后,市场购买力照样会衰竭,因为收入增长是需要时间的!

特别是限价逐渐放松后,投资客也在退场,真正有钱的人没名额,没钱的人买不起。

连杭州这么自我感觉良好的城市,最近也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境界了,昨天看到我杭州的业内朋友发的信息,“杭州高端住宅有盛极而衰的趋势,近一周逐渐清晰,富人和中产购买力枯竭,建议存货多的开发商加紧出货。”



致刚需

这么多城市的行情走向,都说明小阳春确实是结束了,最后给刚需几点小建议。

1、其他一二线城市的都可以参考一下深圳的走势,基本都会是震荡行情,好一阵差一阵,需求集中释放一波后,行情又会冷淡,萧条一段时间后又会回暖一下,所以完全不用焦虑没机会上车。

2、有些城市行情反弹时,可能会伴随着量价齐升,但只要调控不放松,刚需无需恐慌,如果你在上涨5%-10%之前没有入市,那就不要再去追涨了,干脆等他涨完这一波,再次回调后再入市。

3、刚需在买房时,最好是选在成交量下滑的期间,笋盘出现比较多,大家都不买,你就勇敢的去选房,不要看到房价一跌,信心又跌入谷底,还指望他继续跌,结果等到反弹了又去恐慌跟涨,一定要敢于逆势操作,设定一个目标,只要价格达到了心里预期就果断入市,这样才能淘到好房子。

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加收藏,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ntlpbj

团购报名

最新楼讯
楼盘导购更多>>
购房指南更多>>
小编推荐
订阅楼市楼讯